- 協會消息
- 黑熊情報
- 通報統計
- 南安小熊BUNI救援~野放紀錄
- 生態影音
最新消息
卓溪中正部落人熊衝突後,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前理事長黃美秀在個人臉書發文
2025-04-30 | 黑熊情報卓溪中正部落人熊衝突後,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前理事長黃美秀在個人臉書發文
2025年4月21日,花蓮縣卓溪鄉中正部落發生人熊衝突事件,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前理事長 /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教授 黃美秀 在個人臉書發文如下:
近日台灣發生一起黑熊侵擾部落捕食雞犬、遭巡守人員射殺死亡的爭議。以下分享意見,希望有助於平息不安、憂慮與對立,並有助於台灣黑熊保育的良善發展。
首先,我們都要正確了解黑熊,不用將動物「可愛化」或「邪惡化」。熊是大型食肉動物,所謂的猛獸,但和其他亞洲地區的黑熊一樣,台灣黑熊的主食是植物,也是機會主義的覓食者,且學習能力強。
(圖片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2025年4月18日 新聞稿)
本次事件中這隻簡稱為BB02的黑熊,於2021年捕捉時,發現右前掌缺了2、3、4趾,顯示之前已曾有誤中陷阱後逃脫的紀錄。早期追蹤資料顯示,牠的活動範圍涵蓋國家公園和以外區域,根據近期林保署花蓮分署委託野聲團隊的相機監測資料,也曾有多次出現在卓溪村落附近林地的紀錄,於此之前並未造成滋擾。也就是說,這些地區本是該熊活動的區域,人熊本來相安無事,直到這次事件,破壞了這樣的關係。
對於熊隻滋擾的管理,主要是斷絕造成滋擾的吸引物或動機。在此案中,應該就是潛在的食物。一般黑熊多為日行性,也會避開人類活動頻繁的地區,但有時仍會有機會冒險出入這些「是非之地」,此時熊多半會變得機警,並選擇夜間出現。因此,在熊曾有捕食犬隻的紀錄之後,朋友傳來一張有熊白天出現在水稻田旁邊的照片,我很憂心。因為這樣的熊是需要人們特別小心的,畢竟牠可能太大膽了,沒有避開,竟在白天出沒在人類活動的區域。對此,提醒當地民眾和第一線管理人員注意、並提供正確的因應做法,是很重要的。
(圖片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2025年4月18日新聞稿)
對於曾有滋擾紀錄的熊隻,如果能夠在第一時間斷絕食物來源,熊再回來時撲空了,後續就會離開該處。鄰近事發地點的其他潛在吸引物也需要管理,因為熊可能暫時滯留該區。反之,如果該處吸引物未能及時移除,危害滋擾可能會持續發生,這樣就無意中「養壞」了一隻熊。
如果瞭解這一點,自然而然知道應該如何對應。這些管理上的配合,有時的確會造成當地住戶的不便,因此需要很多溝通,如此才能發展出人熊相安的對策。
入夜之後的熊如果在食物來源附近覓食,人靠近熊,熊自然可能視人為威脅。由於人的視力有限,因此夜間巡視對第一線人員來而言,是相當危險的工作。熊遇到威脅,有可能採取虛張聲勢的威嚇或攻擊,但二者都會出現朝人奔撲的激烈動作。雖然前者只是威嚇,不會真的撲向人,但這對於沒有經驗、沒有受過訓練的人來說,都是很驚嚇的,也會以為是攻擊。加上夜間能見度不佳,因此我個人認為無需苛責開槍者,因為這應該是很本能的自我防衛反應。然而,關於巡視的規劃,包括人員的專業培訓、防護設備(基本配備如防熊胡椒噴劑)等,或許還有討論的空間。
(圖片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2025年4月22日 新聞稿)
近年林保署推動的「黑熊通報生態給付」是值得鼓勵的,我們也逐漸看到一些成效。民眾願意通報是一大進步,但通報之後,還需行為人願意配合,才能實際在管理上奏效。包括暫時移除吸引物、架設電圍籬等,這也是我於事發前接受採訪時的建議。
「友善黑熊社區」的前提是當地民眾願意支持黑熊保育,也必須正確認識黑熊,對黑熊有一定的容忍度,並且知道如何與熊相安無事、共同使用生活空間。黑熊是森林性動物,活動範圍廣大,可達數百平方公里,因此位於黑熊重要棲息地附近的村落,有時就會有黑熊「路過」或偶而出沒的情況。例如台東霧鹿國小操場就曾在夜間拍到黑熊路過。
黑熊友善社區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無法一蹴可及。台灣黑熊頻繁出現在部落附近,也是國內近年才出現的議題,我們可以說過去從沒有類似經驗。因此,對於政府管理單位和社區民眾而言,都需要一些時間去學習和調整。
我不想因此案而去論及台灣全島黑熊的族群數量,一則可能失焦,二則是沒有數據。但台灣黑熊在某些地方,族群的確有回升狀況,自然棲地完整而連續的玉山國家公園及周邊林地就是如此。這是經過20~30年長期觀察和各種監測資料的綜合評斷。
台灣黑熊保育這些年來在各政府單位、民間組織,以及社區、民眾、媒體的努力下,保育的進展是可以看得到的。在卓溪鄉地區情況更明顯。一是當地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涵蓋台灣黑熊的重要核心族群地區;二是當地民眾對台灣黑熊的研究、監測有長期支持配合;三是布農族傳統文化對獵殺黑熊的禁忌。為此,我們應該要特別感謝當地社區的種種努力。
此外,我們也應將心比心,試圖去了解當地民眾對於有熊出沒(而且是滋擾熊隻)可能會有的恐慌或顧忌。這需要很多的對話和溝通。因此,卓溪鄉也是我心目中認為最可以成就台灣黑熊友善社區典範的機會。我由衷希望這一次事件是一個助力,而非阻力。
台灣黑熊的保育狀況,相較於30年前應該已有相當的進步,這也包含民眾保育意識的提升以及政府的重視。我們毋須妄自菲薄。但是以現今的狀況來看,潛在的棲地破壞和黑熊救傷事件頻仍,對黑熊族群存續的威脅,可能還沒有人可以肯定的說完全沒有了,足見應還有努力的空間。另一方面,對於族群已逐漸回升的地區,則需逐步發展黑熊友善社區的願景,並提升人熊衝突的經營管理專業。
因此,雖然是犧牲了一隻熊,但我們或許也應該很慶幸人員是安全的。由於台灣過往這些管理經驗的缺乏,希望這些我們不樂見的衝突和管理經驗,皆可以成就日後更完備的、更人熊安全的管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