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黑熊研究保育和熊類研究偽科學之國際觀點

2019-12-02 | 最新消息

台灣黑熊研究保育和熊類研究偽科學之國際觀點

 

 

2019.11.10 (星期日) 於台北市立動物園舉行的「與熊熊大師有約」保育科普講座中,
受邀的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熊類專家群組主席 Dave Garshelis博士針對 (1)台灣黑熊研究保育,
以及(2)熊類研究偽科學,提出了他個人的看法,一則值得我們驕傲,而二則值得我們省思。
 


 

以下為影片中所產闡述的內容:

台灣黑熊研究保育和熊類研究偽科學之國際觀點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2019.12.02。

 

台灣黑熊研究保育之國際觀點

分布於亞洲18個國家中的亞洲黑熊(Asiatic black bear)在台灣稱為「台灣黑熊」。牠們有著一對「米奇」耳朵,學名是Ursus thibetanus,只不過目前亞洲黑熊的分布區域較以前小很多。

台灣於黑熊的研究保育經費雖然十分有限,但相關進展卻在少數人和單位的堅持和努力不懈下成為亞洲黑熊的典範,今年美國電視新聞網(CNN)甚至派專員前來採訪報導。為此,身為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熊類專家群組主席Dave Garshelis博士於2019年11月10日受邀「熊熊大師」講座中提出以下看法:

 

在台灣,有一位亞洲黑熊的保育英雄(黃美秀教授),她也是一位領導者,她採用了先進的技術進行了許多優秀的研究,包含使用熊排遺偵測犬(scat detection dog),她也教導她的學生們如何使用這些技術。她有許多的追隨者,經常前往世界各地(例如中國)演講上課和參與國際性會議,並且在台灣舉辦各項保育宣導計畫。她確實是亞洲黑熊保育者的典範和領導者。我們今日在台北舉行「建立亞洲地區熊類族群監測指導方針」工作坊,這是我之所以在這裡的原因,同時也因為她提供了一個保育的典範計畫,所以我們邀請世界各地的知名學者前來見識這個計畫。而在座的各位(國際演講廳)則證實了一個事實,就是你們之所以前來是因為黃美秀老師的保育教育、倡議黑熊的議題,以及邀請大家一起來關心台灣黑熊。然而,在世界其他地方就不是這樣了。

 

熊類研究的偽科學

台灣黑熊的研究不管在經費上、硬體環境上,其實都相當的辛苦,現有的保育進展是靠極少部分的學者和單位努力堅持不懈的成果,相當不容易。但無論如何,在研究保育路上,有時候我們仍不免遇到持有不同意見的人,那做科學的僅能好好謹守科學的原則,在專業上嚴謹把關,並做到不要為人所詬病。然如Dave Garshelis博士(IUCN熊類專家群組主席)所言,研究就有時候還是會有意外,那怕研究者準備得再好再完善。為此,我們分享Dave Garshelis博士於2019年11月10日受邀於「熊熊大師」講座中的經驗分享,瞭解他對台灣黑熊保育研究和偽科學的看法。

 

[以下是Dave Garshelis博士講座現場發言之翻譯]

「我想要說的重點是,人們總是有發表不同看法的自由,如果他們有不同的觀點或看法,那是沒有問題的。可是,有些人所表達出來的看法或觀點是錯誤的。比方說,在我的國家(美國),我們有所辯論,因為我們的總統並不相信有「人為造成氣候變遷」這回事。但,川普總統是錯的,科學顯示他是錯的。總統可以表達他的意見,其他人也可以表達他們的意見,但是其中有些人就是錯誤的。我們透過科學來顯示真正的答案,而有些人只想去相信他們想要相信的事情,那是不對的。

 

所以,我們必須承認,有時候科學是可以辯論的,在科學期刊中我們發表各種不同的見解,並在當中辯論,有時候我們甚至也會改變自己的觀點或認知。而在科學中我們採用的某些技術或手法,已經被證實是有效的。捕抓繫放熊就是這類技術之一,其中一種方法就是利用套索陷阱套住熊的腳掌。這項技術在1960年代便已被開發出來,但在一開始使用時,對熊來說並不是很好,因為當時所使用的手法,在用意上是要置熊於死地(即移除)。逐漸地,研究人員開始透過比較人道的手法來改良這項技術,我們找出套索的精確大小、找出彈簧的張力等細節。另用在熊身上的藥物也有了重大的改變,那是一種用於外科程序的藥,動物完全被麻醉。當有人發表評論說「熊正在動、癱躺在那裡並經歷著痛苦」等,那是不正確的,因為那是手術時使用的藥劑(動物完全麻醉昏迷)。

 

有些時候有人宣稱我們所用的某些技術是不正確的,可是我們是真正愛熊的人,那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做這一行的原因。我們不會想去殘忍對待研究動物,反而是盡可能地人道。我們愛這些動物,我們不會故意去做傷害動物的事情,我們會盡可能採用最好的技術來執行。如你們所知,美秀遵循了所有這些國際定出來的研究標準,對於某些她所使用的技術,她甚至身居領導者的角色(如熊排遺偵測犬等)。基本上,我們這些熊類研究人員對這些技術都表贊同,對這些技術都沒有任何爭辯。那只是「偽科學家」提出的直觀斷言,就如同Bruce  McLellan博士剛所說的,總是會有什麼人會針對一些事情提出直觀斷言,例如對族群估算或其他等等。但是請各位留心,這其中有些人是錯的。所以,如果你可以透過些什麼方法來傳遞以上正確概念或矯正那些直觀斷言的,都會非常有幫助。謝謝。」

 

翻譯: 蕭人瑄

 

研討會資訊:

IUCN SSC/ BSG workshop: Developing Population Monitoring Guidelines for Asian Bears (建立亞洲地區熊類族群監測指導方針工作坊) 2019/11/4-11/10,台北動物園。

http://ui.acubedt.com/rwd_taiwanbear/application/views/workshop.php

 

相關閱讀:

  1. 黃美秀。2016。打開熊神話的一把鑰匙:臺灣黑熊之捕捉及追蹤研究。自然保育季刊。96: 16-27。
  2. 余品奐、張鈞皓。2017。獸醫師--在野生動物保育中的角色。自然保育季刊。100: 39-51。
  3. 黃美秀、潘怡如。2009。野生動物排遺偵測犬。大自然 105:46-53。